许昌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新载体的建设,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创建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以下酌情简称“农博馆”)。农博馆开馆以来,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民众的广泛赞誉,发挥出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成为我校乃至河南省一个富有新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创建主旨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具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传统农耕文化渐行渐远。处在这样一个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嬗变的重要节点上,我们有责任为抢救性挖掘、研究、存留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做些工作。为此,我校历时3年、投资500万元创建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办求通过本馆在校内外起到促进研究农耕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成为一个新的校园文化载体和育人基地。
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育人基地概况
农博馆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占地13亩,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17个室内展厅和两个室外展廊,馆藏展品近2000件,涉及22个大类。农博馆的特色定位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记载和展示近代以来农耕文化面貌,着力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真实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和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技”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突出教育功能、研究功能和文化内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文化现象,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
由于本馆是河南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所以省委宣传部、教育厅、文化厅、文物管理局等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副省长李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耀、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等领导同志亲临视察指导;教育部思政司冯刚司长莅临我校调研时也特意视察了本馆;文化厅常务副厅长崔为工出席了开馆仪式;省文物管理局将本馆纳入了全省博物馆管理体系实行监管;省委宣传部把本馆列入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于8月20日已顺利接受了实地考核。
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作用发挥情况
农博馆于2012年11月竣工,12月开馆。开馆以来运行良好,根据高校特点,开馆时间定为周六、周日全天开放,校内外师生和社会民众均可自由免费参观;周二至周五实行团体预约参观。开馆半年多来,参观或专门考察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已达26000多人次。本校两万余名师生按照统一安排已于3至6月份有组织地在周末轮流进行了集体参观;许昌市中小学和许昌社会单位也陆续预约组团来校参观;学校各种学术会议及来校讲学的专家学者均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本馆;陕西、内蒙、武汉、河北等地有建馆意向的单位专程来校考察;《中国文物报》2013年5月8日以《中原农耕文化专题博物馆效益初显》为题对本馆作了专题报道。
本馆十分注重育人作用的发挥,设有宣传册、观众参观感言笺、留言簿和意见箱等,同时设有参观感言和展示橱窗,门户网站正在加紧建设中。由参观情况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参观者都被深深打动,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赞誉良多。不少观众自觉留下肺腑感言,有的发表文章于当地报刊或网络,截至目前,本馆已收存观众感言500多份。在参观者中,尤其受到积极各类学校学生的欢迎,他们从中深受感染和教育。例如,本校经管学院学生张康凯写道:“一堂古朴物件,勾起了很多古朴的回忆,有中原大地远古先人的智慧结晶,也有近代国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当然还有小时候做农活时的珍贵回忆。中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本校文旅学院学生王晓梦留言:“面对这些看似破烂不堪的器物和耐人寻味的传统习俗,心中泛起了一层层波澜!生在这么美好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向祖先们学习,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参观者张帆留言:“中国小农经济果真有趣,但新奇之后无限哀伤,农民生活好艰辛,一切都那么简单粗糙,中国不进步不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海彦说:“建议现在的中小学生好好看一下,让他们知道过去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是什么状况。不能忘记过去,才能知道怎么走向未来。”
四、我校创建校园文化新载体的工作体会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切实抓好高等院校具有共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近年来积极探索创建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新途径,相继建成了“钧瓷文化艺术馆”、“吴道子美术馆”、“校史展览馆”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这些展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启迪思想智慧、陶冶审美情操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民众的赞誉和欢迎。实践证明,作为具有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高等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思路和眼界是可以更加开阔一些的,在全国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发挥高等学校知识和文化的优势,创建出文化育人的新载体、新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就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而言,我们体会到学校在办学经费并非宽裕的情况下舍得投资建设这个博物馆,还是非常值得的,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为学校带来的无形价值出乎我们的预料,起码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肯定的:
1、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育人作用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能够润物无声地起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参观者在新奇而愉悦的艺术享受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唤起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这种文化育人的形式及其效果胜过许多空洞说教。
2、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从教学角度看,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专业,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学专业,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导游专业等都能在实践教学环节用得上农博馆,所以,都将本馆建为了教学实践基地,一些实践实训课直接拉到馆内来上;从科研角度看,我校建有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坚持“一体两翼”同时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和传统农耕文化研究,“一今一古”,相得益彰。本馆收集的大量实物、典籍资料和电子影像资料等,构成了辅助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从育人角度看,除了众多参观者通过参观接受教育外,校内大批师生都亲自参与了收集展品、布置展览、举行“中原农耕风貌摄影大赛”、“中原农耕文化印迹”DV大赛、美化馆区环境等有关工作,在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过程中,他们深深体会到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展馆的讲解员队伍全部是从本校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在讲解过程中不仅思想情感受到了陶冶,而且大大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技能。可见,农博馆不是一个游离于外的自由电子,而是早已与学校结成了有机整体。
3、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较好体现了大学文化建设的社会属性。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功能,所以,大学文化建设应该是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根据高校的特点和优势,多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出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填补了河南省的一个空白,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这证明了我们做这件事是有社会价值的。我们相信,随着时光的推移,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效益必将愈加凸显。
4、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与学校软实力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农博馆落成开馆以来,校内外、省内外慕名造访参观者络绎不绝,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新亮点。百度百科已将本馆收入正规词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在成为许昌学院对外影响的新窗口,著名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志和教授为本馆撰文并题写的楹联“欲知华夏农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图”,也正在随着参观者愈来愈多而不胫而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