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多维展台>>农博成长足迹>>正文
拓展立德树人途径 创建文化育人阵地
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文化育人阵地简介
2015/06/16 中共许昌学院委员会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审核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内驱力。中华民族厚重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珍贵的资源,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基于这一理念,许昌学院历时三年、投资500万元,创建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简称农博馆)。自2012年开馆以来,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民众的广泛赞誉,发挥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成为我校富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品牌。

一、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创建主旨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具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传统农耕文化渐行渐远。处在这样一个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嬗变的重要节点上,我们觉得抢救性挖掘、搜集、存留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的。于是,本着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四大功能之一的精神,创建了这个博物馆,旨在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及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以及广大社会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和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进他们的优秀品质。

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育人阵地概况

农博馆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占地13亩,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17个室内展厅和两个室外展廊,馆藏展品2000多件,涉及22个大类。农博馆的特色定位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记载和展示近代以来农耕文化面貌,着力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真实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和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技”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突出育人功能、研究功能和文化内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文化现象,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

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育人功效与品牌影响力

由于本馆是河南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所以省委宣传部、教育厅、文化厅、文物管理局等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副省长徐济超、李亚,教育部思政司冯刚司长,以及众多领导同志都曾莅临视察指导。开馆以来,参观或专门考察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团体290多支,本校已有5届学生26000多人按照统一安排有组织地在周末轮流进行了集体参观;许昌市中小学生、社会单位以及省内外众多人员来馆参观,已累计三万多人次。

农博馆十分注重育人作用的发挥,积极响应校内外有关单位的合作意向,先后挂牌成立了本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以及许昌市教育局设立的“许昌市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实践基地”、许昌市团委设立的“许昌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讲解员团队全部由大学生担任,他们在接待和讲解过程中,通过与参观者的交流互动,不仅教育和感染了对方,而且自身也深受教育和锻炼。为了强化农博馆的对外影响力和育人功效,农博馆建立了网络博物馆和微信、微博平台,设立农耕集萃、草屋茶座、往事情思、农博识宝、追影采风、农耕嬗变、农村新貌等栏目,为广大网友输送精美的精神食粮。农博馆还设有宣传册、观众参观感言笺、留言簿和意见箱等,注重参观者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启迪。由参观情况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参观者都被深深打动,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赞誉良多。不少观众自觉留下肺腑感言,有的发表文章于当地报刊或网络,截至目前,本馆已收存观众感言600多份。在参观者中,尤其受到积极各类学校学生的欢迎,他们从中深受感染和教育。例如,本校经管学院学生张康凯写道:“一堂古朴物件,勾起了很多古朴的回忆,有中原大地远古先人的智慧结晶,也有近代国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当然还有小时候做农活时的珍贵回忆。中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本校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王晓梦留言:“面对这些看似破烂不堪的器物和耐人寻味的传统习俗,心中泛起了一层层波澜!生在这么美好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向祖先们学习,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学生张帆留言:“中国小农经济果真有趣,但新奇之后无限哀伤,农民生活好艰辛,一切都那么简单粗糙,中国不进步不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海彦说:“建议现在的中小学生好好看一下,让他们知道过去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是什么状况。不能忘记过去,才能知道怎么走向未来。”

鉴于该馆显著的育人功效和社会价值,《中国文物报》201358日以《中原农耕文化专题博物馆效益初显》为题对本馆作了专题报道;河南电视台、南方农村报、许昌电视台、许昌日报以及众多网站都对该馆进行了报道,百度百科收入词条;继许昌市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河南省于201311月授予了“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教育部2013年开展的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四、我校创建文化育人新载体的工作体会

时代在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精神,紧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开辟新途径,创建新载体。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创建和运行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它所产生的育人功效、社会价值和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起码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肯定的:

1、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育人作用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能够润物无声地起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参观者在新奇而愉悦的艺术享受中受到思想启发、情感熏陶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唤起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这种文化育人的形式及其效果胜过许多空洞说教。

2、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从教学角度看,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专业,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学专业,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导游专业等都能在实践教学环节用得上农博馆,所以,都将本馆建为了教学实践基地,一些实践实训课直接拉到馆内来上;从科研角度看,我校建有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坚持“一体两翼”同时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和传统农耕文化研究,“一今一古”,相得益彰。本馆收集的大量实物、典籍资料和电子影像资料等,构成了辅助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从育人角度看,除了众多参观者通过参观接受教育外,校内大批师生都亲自参与了收集展品和展馆建设工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中原农耕纪实采风”活动,等等。在这些富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中,他们深深体会到传统农耕文化记忆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3、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较好体现了大学文化建设的社会属性。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功能,所以,大学文化建设应该是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根据高校的特点和优势,多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出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充分说明富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化载体,也是很好的育人阵地。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坚持不懈地把它建设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为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