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动态>>新闻动态>>正文
【南方农村报】专家盛赞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保护传统农耕文化
2015/01/18 胡新科  2012-11-29 审核人:

南方农村报讯(特派记者胡新科)“这木头桩子是椅子吗”、“这个又黑又圆的罐子是什么东西”, 11月 24日 ,在开馆不久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参观者好奇的问询声此起彼伏。趁着第八届“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研讨会休息之际,150多位与会专家和基层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位于河南省许昌学院内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具有浓郁中原特色的农耕文化。  

与会专家对许昌学院成立博物馆保护中原农耕文化,给予高度赞扬。来自湖北的陈教授认为,“这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来自广东的基层代表 刘 先生说,城镇化并不是要丢掉传统农耕文化,相反还要予以保护,“消失了的东西,即使仿造出来,也不是原汁原味。”刘 先生认为,保护传统农耕文化,对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广东同样有价值。  

避免历史断层  

许昌学院党委原副书记、博物馆负责人汪庆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占地 1500平方米 ,今年9月开馆,共设18个展厅22个板块,馆藏内容包括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食加工、家居生活等。他说,成立这家博物馆,旨在保护农业变革时期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农耕用具。  

汪庆华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中原的河南,农村、农业、农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大量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生活用品逐步淘汰。处于历史重大变革时期的农耕文化,很容易湮没于历史长流之中。  

“这些生产生活工具反映了很长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史书。一旦消失,就会形成历史断层。保护这些旧农具、旧家具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文物”汪庆华说。  

据汪庆华介绍,河南省内只有郑州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存有部分农耕文物,这些博物馆只收藏“老古董”,对于贴近农民生活的生产、生活用品不感兴趣。  

“农民以前天天用的生产生活工具,现在越来越少,而这些恰恰是农耕文化的沉淀。”汪庆华说,目前有一些私人性质的民间收藏家在做这项工作,但因为设施不全,管理不当,缺乏保护措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具有历史价值的农耕用具。  

发动学生捐宝  

事实上,对于保护中原农耕文化的呼声近年来不绝于耳。河南省十届政协委员牛河钧曾多次疾呼,“应由文化、文博及相关高校等单位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制订建设方案,由发改委立项,尽早建成中原农耕文明博物馆。”  

2009年,许昌学院筹备一所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过酝酿、调研、论证、申报, 2010 年 12月 17日 ,许昌学院在全校发起倡议书,号召全校2万余名师生利用寒假在家乡过年时搜集农具。  

原本预想能收集到很多,但最终发现值得收藏的农耕文物却寥寥无几。  

“学生们其实蛮积极的,有的学生带来了一大堆箩筐、锄头、镰刀,虽然不符合条件,但是很感动。”汪庆华回忆,当时仅锄头就收到500多个,箩筐有200多个。但是,博物馆对每种物品收藏两到三个就可以了,其他的都让学生带回去。  

今年读大三的学生陈某告诉记者,那年自己为了找到符合条件的农耕用具,回老家过年时把爷爷储藏旧物的房间翻了个底朝天,却一无所获。而后一年多,许昌学院连续发出了三次倡议书,均效果不佳。  

“搜集困难,更加证明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是必要的。农民家里都没了过去的农耕用具,或者多数人都不认识了,如果现在不保护起来,将来要想找就更难了。”汪庆华认为,建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但正确,而且迫切。  

四处寻宝“抢”宝  

从2011年开始,许昌学院农博馆筹建委员会开始了漫长的“寻宝”工作。听说南阳市内乡县、西峡县的几个小山村因为经济较为落后,“侥幸”保存了一些近代农耕用具后,许昌学院农博馆筹建委员会立刻派出三名工作人员前往接洽收购;为了能够从私人收藏家里“抢”一些因保护不当已经破损的农具,汪庆华赶去和藏家坐而论道,辩论了整整一天,最终把“文物”挪回了博物馆……慢慢地,博物馆充实起来了。  

有了宝贝,就得好好保护。  

2012年,许昌学院从紧张的学校经费中拨款200余万元建造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馆场建好后,学校又拨出近百万元装修、规划,建立保护设施。这一切都只为了保护好这些“历史照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