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由党委宣传部、科研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农博馆”)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和宣传“5.18”国际博物馆日,参与建设农博馆的有关单位负责人、教学院部代表、农博馆管理人员及专家代表、学生代表近30人参加了座谈会,郑直副院长出席并讲话。
座谈会上,农博馆名誉馆长汪庆华简要介绍了国际博物馆日的有关知识。“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946年,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将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博物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1届年会,明确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此后,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和热情也逐步提高。在座谈会上,汪庆华名誉馆长还简要介绍了农博馆管理运行、后续建设、农耕文化研究等工作情况,他代表农博馆团队向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农博馆建设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诚挚的感谢!
郑直副院长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领导对农博馆建设团队致以衷心感谢!他说,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开馆以来,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不少来我校检查工作、讲学、访问、参加活动等有关同志都饶有兴趣的参观了农博馆,他们不仅对农博馆多有赞誉,而且对我校的社会责任感高度评价。农博馆已经成为我校对外影响的一个新亮点。郑直副院长以主管领导的身份向与会者表了态,今后要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农博馆的后续建设和研究工作。他说,农博馆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把农博馆管理好、建设好,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同志们工作中有什么困难,我会尽力帮助解决。
农博馆馆长崔凤巧、后勤集团总经理任垠苍、后勤管理处处长江斌、团委书记张鹏辉、文旅学院总支书记尤建设、校史办主任李新生、科研处副处长郭现军、学生处副处长周银超、网管中心副主任张玲、农博馆专家团队代表牛秋实等纷纷发言,既对农博馆的以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又对后续建设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和建议。如要进一步重视丰富农耕馆的社会功能;在藏品收集方面要继续下功夫,注意搜集稀有物品和重器,并努力体现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在展示手段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展示农耕文化,营造农耕文化氛围,设法增设农耕文化体验区,设置不同主题展示日;在研究方面,可吸收社会有关专家融入我们的中原农耕文化研究,要选好项目和突破口,等等。大家表示今后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农博馆的建设,齐心协力办好这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大家还注意到并称赞农博馆二楼上新悬挂的横幅内容——“记忆华夏农耕文化,创造未来美好生活”,认为它结合我校农博馆的特点,较好地诠释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