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动态>>新闻动态>>正文
我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受《中国文物报》关注
2015/01/09 王向杰 汪庆华  审核人:

我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3 年5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我国文物界权威传媒,集新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中国文物报》以《中原农耕文化专题博物馆效益初显》为题,对我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进行了报道。报道原文如下:  

中原农耕文化专题博物馆效益初显

本报讯:由河南省许昌学院主办、省文物管理局监管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于2012年12月30日正式开馆,四个月来运行良好,其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后代的社会功能初步显现。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最近几十年来,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处在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抢救性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为此,许昌学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了这个总投资近500万元、建筑面积1500平米的专题博物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于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的农耕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记载和展现近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刚刚消逝和正在变化的事物与境况;三是“深”,就是以大量文字展板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境”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突出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设18个展厅22个部分,努力勾画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目前的2000多件藏品均为来自民间的真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着力打造本馆的特色和生命力。  

“欲知华夏农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图。”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存留展示中原地区近代以来农耕器物的平台,而且是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地,开馆以来,已初步展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市内外、乃至省内外闻讯造访参观者络绎不绝,观后交口赞誉、感慨良多,尤其是大中小学生兴趣更浓,留下许多肺腑感言。我们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后代的社会意义将愈加凸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