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农耕集萃>>正文
饭有十二品
2015/12/09 刘海林  审核人:

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吃饭。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力气、精力和心情去做别的事。 

吃饭虽然寻常,古人却总结出了十二品,指稻、炊、肴、蔬、修、葅、羹、茗、时、器、地、侣。 

稻,指做饭的原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稻米,才能做出喷香的饭来。古人把稻称为“饭之美者”,古籍中赞赏稻“景凿白粲、西人所重”。稻有三种,一是早熟的,二是中熟的,三是晚熟的。若论做饭,早熟和晚熟的皆不及中熟的稻。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是在季来,谓之半夏稻,滋味清淑,颐养为宜。”意思是说,中熟的稻不仅滋味香甜,而且很能养人,是极好的饭食佳品。中熟稻也称为香稻,碾成米之后晶莹洁白,如雪流匙,用来蒸米饭或熬米粥,滋味甘甜,益脾健胃。 

炊,就是做饭的意思。厨艺精湛的人做出来的米饭米粒朗然,吃起来柔腻香泽,味道绝佳,清朝有一位厨师,将淘米水用于蒸米饭,保留了米的天然香味0,而且做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只有这样才能使做熟的米饭质粹香留。 

肴,是做熟的鱼和肉等荤菜。《礼记》中说:“居山不以鱼鳖为礼,居泽不以麋鹿为礼。”意思是说,住在山上不要常常想着吃鱼鳖这些水里的东西,住在水边的不要总是想着吃麋鹿这些山上的东西。这种观念很有道理,食居住地之所产,滋味鲜而物力省。如今的人请客吃饭,总是以珍稀食物为奇,却不知平常的鸡鸭鱼虾就是至美之味。古书中记载的八珍之肴,皆寻常的羊肉、猪肉,烹调出来却是人间难得的美食。吃荤菜,只要味道鲜美就行。 

蔬,就是蔬菜。古人讲究早饭吃韭菜,晚饭吃白菜,认为这两种蔬菜是三餐中的珍味。现代都市人很难买到刚采摘的蔬菜,乡野人家往往自种半亩,做饭时随摘随用。这些蔬菜含露负霜,吃起来甘芳脆美,真是“有道在葵藿”。平淡的日子里,一日三餐有韭菜、白菜、萝卜等蔬菜可吃,其甘如饴,胜过山珍海味。俗话说:“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能够以平静的心情去吃蔬菜,就是希望做成任何事。 

修,古称脯修,就是在鱼肉中加入干姜、肉桂等进行腌制,用来佐餐。可供腌制的食物很多,家禽和家畜以及鱼类都可以。 

“葅”和“菹”是同一个意思,指腌菜。古书中有“盐豉寒葅”的句子,指的是冬天里蔬菜缺乏,就腌制豆类来吃,相当于现在的酱和酱豆。古人喜欢吃这些东西来度过寒冬,腌制的豆类吃起来清脆甘芬,慢慢咀嚼,口舌生香,有益身体。另外,鲜嫩的枸杞芽、脆脆的生姜、碧绿的青笋,都可以腌制出难得的美味。 

羹就是汤类食物。古人吃饭,总是羹左食右,也就是一日三餐都要喝汤。有饭菜有汤羹才称之为餐,才能吃饱吃好。 

饭后喝茶,可以去除口中的荤腥之味,还可以通利肠胃,这就是“茗”。古人说:“食毕而茗,所以解荤腥,涤齿颊,以通利肠胃也。”茗以温暖醇香为佳,石泉之处所产的佳茗,是饭后饮用的佳品。 

时,指吃饭的时间,如果不讲究时间,即使有珍膳当前,也会失去意义,如果时间得当,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吃得欣然,这就是所谓的吃饭得其时。 

吃饭还要讲究器,也就是器具。吃饭的器具以瓷为宜,但要选用清洁的,不必太珍贵和细巧。 

吃饭还要讲究地方。冬天吃饭宜于在温暖的屋子里,最好有红泥小火炉,还可以焚上名香。春天吃饭宜于在柳堂花榭之处,夏天吃饭宜于或临水或依竹或绿荫之下或坐在片石之上,秋天于晴窗高阁之内,顺从四时之序。而且,吃饭之地必须要远离尘埃,避大风和日晒。若是欣然,吃饭也可以围坐在斗室,天气不寒冷的日子,吃饭时打开窗户,任凭清风吹拂,餐香饮翠,助吃饭之趣。吃饭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是为了养生,以心情畅达为福。 

吃饭最好要有伴,这就是侣。一个人独自吃饭太寂寞,太多人在一起吃饭又太喧嚣,要和心意相投或比较亲近的人在一起吃饭才有情趣。吃饭之侣可以是良友,可以是亲朋,三四人即可,不需要多,以免喧嚣而生烦闷。 

吃饭既能暖胃果腹,又能怡悦心情,也就是说,饭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如果人生是花,饭就是花之香,如果人生是水,饭就是水之韵。人生在世,若没有饭的滋味,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原载《人生如水》,刘海林著,中国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海林,河南禹州人,1952年7月生。种过地,当过兵,从过政。曾任漯河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市社联副主席、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受聘担任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河南作协会员。主要著作有《刘海林书法集》、《刘海林书法》、《书为心画——刘海林书法艺术》、《感悟书法》、《人生当笑——散文随笔集》《声音——思想散文集》、《人生如水》、《股份制操作指南》、《民营发展报告》、《经营好你的影响力——领导艺术的实践与思考》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