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河南,古村乡韵”系列之罗山县何家冲村
豫南水乡里的红色革命圣地
这口老井,被命名为红军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依山傍水的何家冲村
□记者李岩文李文波摄影
引子
豫南大别山区,有一个小村,群山环抱,水流潺潺,有着江南水乡的雅致和秀丽,也有着“世外桃源”的清静和闲逸。它就是信阳市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一个79年前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出发长征的革命圣地,一个有太多故事的地方。
村落扫描
豫南大别山区的“鱼米之乡”
2013年1月14日,虽正值隆冬时节,但光山县城通往何家冲村的小山路上,水雾弥漫,暖意融融。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何家冲周边多山、多水,但山不高、水不大,一切都如小家碧玉。大大小小的堰塘旁,稻米收割后的稻秆茬子历历在目,几头老水牛不时踱过乡间小道,“哞哞”地呼唤着牛犊。
也许是有了水的滋润,虽非雨季,但这里的很多大树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草皮甚至还泛着青色。
距离村子越近,各种有关红色革命圣地的旅游标识愈加密集。村口处,一座双手托举大红五角星造型的“闪闪红星门”雕塑横跨街道,尤其是五角星上红军时代的军旗、党徽,更让这里的革命气息扑面而来。
虽然已经被辟为景区,但何家冲村内依然保留了不少老式民居。它们掩映在小山坡的平缓之地,扎堆而立,大树陪衬,绿化自然到位。
很多民房都临水而建,出门就是水塘,可以很方便地洗衣、洗菜、淘米。屋门旁,大树下,水塘边,一块青石板,一阵捶衣声,几位村妇说笑着——入眼入耳的这些画作般情景,会让浮躁的心沉寂下来。
远远望去,一座座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加上小桥、流水和悠闲踱步的村民,真真切切的一派田园风光。
老村老物
老房、老树、
老井和老碾之韵
何家冲的老房子,尽管有的白色墙体已经斑驳,但几乎家家都有马头墙形制,呈现出了强烈的徽派风格,但从门窗等处,依然能发现豫北普通民居的影子。
这种糅合了多种地域风格的民居,与村民们的口音十分类似。
这里的土著村民,因地处豫、鄂、皖三地交接地带,口音也有三地特色,不少话语还需要“翻译”成普通话,外人才能听懂。
进入村子,堰塘边的文化广场,一棵需要多人合抱、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尤为醒目。
这棵已有81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所在位置,就是79年前红二十五军的万里长征出发地。
土生土长的何家冲村党支部书记何乾龙说,1934年11月16日,在这棵树下,红二十五军2900余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并最先到达陕北,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何乾龙说,红军出发那天,白果树遭到雷击,树身被烧得焦黑,树干还裂开一条大缝。不过,第二年红军长征胜利时,树干仍然枝繁叶茂,“老百姓都说是红军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除了老树、老宅,广场旁还有一口带着辘轳的老井。虽然外边气温不高,但该处被命名为“红军井”的井口,仍是热气腾腾,以至于井壁上的青苔、小草,绿意盎然。
老井不远处,一个直径足有2米、用来碾米的大碾盘,与水井一样也被列为省级文物,纳入保护。
何乾龙说,这个碾盘是当年红军在何家冲驻扎时,供应数千军民吃粮的重要工具,“几乎每天都要用三头毛驴,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碾,才能保证军民每天吃上一顿干饭、两顿稀粥”。
“井供应大家吃水,碾供应大家吃米,这两个物件,当年是立了大功的,被列为文物,受之无愧。”他说。
历史印记
何氏祠承载的600年家族风貌
何家冲是红色革命圣地,但红色烙印最为深厚的,当数村内至今保存完好的何氏宗祠了。
早在1996年11月,何氏祠堂就已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军部、医院旧址。
这处具有典型徽派风格的民居建筑,沿着一条塘边小路一字排开,共分4处门楼宅院,每处三进深,如今只有靠东两处有人居住,其余已被设为红二十五军军部纪念馆,罗山县皮影博物馆等。
在红二十五军军部纪念馆内,有关红二十五军驻扎及长征期间的图片、实物等,很容易让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徐向前、李先念、刘华清、程子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让这里的红色氛围,更为浓厚。
何家冲75岁的村民王传硕说,这四处院落都是明清代建筑,距今有约600年历史,主要是何家四兄弟所建。
按照王传硕的说法,老大后人最多,门墩上就使用了最多的条纹;老二钱最多,门墩上就有铜钱标识;老三官职最大,门墩上就设计了圆墩,代指官员;老四寿命最长,门墩上就刻了两个繁体寿字。
居住在何氏祠内的68岁村民何焕龙说,何家四兄弟的父亲名叫何道民,但他英年早逝,四个儿子由母亲韩氏一手拉扯大。
“丈夫去世后,韩氏三年都没脱衣服睡觉,对孩子严格要求,终于让他们出人头地。”何焕龙说,何氏宗祠的建设,历经何家八代,“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地方”。
何乾龙说,在何家冲的历史上,何氏宗祠被打上了深深的革命烙印——早在1926年,中共就在此建立了农民协会,1929年建立了赤卫队,1934年11月16日,红第二十五军从何家冲出发长征。
“1934年,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来到这里,把很多房子、家具都烧了,何氏宗祠遭受了一次大洗劫。”他说。
老牌革命圣地的红色旅游产业理想
发展之梦
经过多年发展,当年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的何家冲,如今已经实现了电力、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柏油路等“六通”,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作为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红色革命圣地,何家冲早在2005年就被纳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大别山鄂豫皖红色旅游区中,还被中央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
2007年7月份,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一期投资近1000万元的何家冲红色旅游景区项目开始兴建。至2008年4月20日开门迎宾时,景区已有8个功能区、40多个景点,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要支撑,兼具爱国主义教育、野营观光、登山探险、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多种功能。
目前,何家冲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旅游配套体系,每年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的游客达90多万人次。
何乾龙说,与种植业、养殖业相比,让1200多名何家冲人发家致富的,还是今后将继续大力发展的红色旅游产业。
“现在的何家冲,环境得天独厚,交通四通八达,与信阳国家级鸡公山风景名胜区、鄂豫皖革命首府所在地——新县县城等又都处在同一条旅游带,发展红色旅游,前途无量。”他说。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05/28/content_89982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