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原古村落】新密吕氏有高楼
【一】
郑州市西南35公里处,有新密云岩宫,又名黄帝宫,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相传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屯兵备战、练兵讲武之地。那里绿树如黛,山岚如烟,好似江南。清代禹州举人马士芳,对云岩宫一带赞叹不已:“云岩在大壑中,远望之,窈然无所见,比至前,岭角一转,万象轩呈,恍惚变幻……又有苍松翠竹,奇花异草,禽鸟五色,飞鸣上下,斑斓成文。”
云岩宫东南方向,土岭狭长,树木茂密,在山路盘旋之中,远远望到了村落中的一幢幢古楼。
小巷曲折,阴绿的青苔起在陈年的青砖上,仿佛有无限的心事。旧宅小楼隐身在典雅的四合院内,穿过照壁、门楼,绕过考究的房山,有豁然敞亮的院落。问起村民,他们会告诉你一串串的故事。
宅院中的小楼,大多两层,或是北方民居少见的四层,一律带有出厦,有粗大的立柱、方正的房梁。一处处的门楼上,嵌精美匾额,书质朴古字,传递着不绝如缕的遥远信息。
有山有水,有树有田,古民居,旧宅院,星星落落,中国传统村落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的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吕氏先人的远来,或许,是为了那如同水乡一般的云岩风光。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吕楼吕氏族谱记载,大明洪武年间,其先祖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来到密县(今新密市)东35里云岩宫近处落户。
族人遵照祖训,勤奋耕读,种桑、养茧、缫丝,逐渐发展为良田万顷,小楼连片。特别是村中心地带,庄园占地面积108亩,宅院坐北朝南,自西向东,沿零坞河西岸一字排开,绵延800米。三进、四进的宅门楼,宏伟高大,厢房整齐划一,门楣满是木刻砖雕,做工精美。外村人经过此处,羡慕其高楼相连,言必称“吕家楼”,久而久之,此地有了“吕楼村”之名。
村落的地势西高东低,东临武定河,南部为一条自然冲沟,此处依据地形地貌建宅利用,建筑群的东面、南面为两条水系,呈现出环抱之势,北侧的寨墙则拔地而起,充分融合了“依山傍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自然之势。
砖雕门罩
【二】
一间房屋连着一间房屋,一个庭院抱着一幢小楼,一条小巷拉着一条小巷。过往的人们看不到其中的细节,只感到日子就这么走过来了,走得慢条斯理,颇有气息。
一块块明砖清瓦,一个个瑞鸟祥兽、花鸟虫鱼的砖刻木雕,记忆着主人的富贵荣华。在众多三进院落之中,有一处占地宏大的院子,主楼为四层,比其他院落主楼多了一层。门前有蹬马台,墙上有拴马桩,彼时该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湖南师范大学人类学专家周鼎教授说:“一个家庭房屋出现四层楼阁,这院落在北方古建筑群中极为罕见,有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的影子,体现了北方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扬州大学教授王永平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不仅在当时处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且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具有深远影响,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绝,未曾“断裂”的文明,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在于当时汉族士族阶层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散落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士族,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者。
他们相互争斗又彼此交融,保持和延续着儒家的礼法与礼学的传统,而他们各自的庭院建筑,相互攀比,深刻影响着后人的居住方式。吕楼庞大的古建,让人领略到大家族的气息。高楼的主人,非富即贵,或从政,或经商,功成名就,高大的庭院显现着荣耀。
新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绍光讲述,巨大船岛旁边的四层大院,是吕氏六世族吕逢泰所居,他承继祖业,扩大生意,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记载,吕逢泰宽厚仁慈,乐于助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黄河决口,灾民众多,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使众多灾民得以生存。乾隆皇帝封他为“上上善人”,立碑留芳,并使他享有三品官阶的礼遇,可以坐拥四层高楼。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旱灾突如其来,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仲春就开始呈现出了干旱迹象,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第二年,旱情更为严重,北至辽宁,西至陕西,南至苏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旱区。
旱灾连着蝗灾,蝗虫泛滥,把枯萎的庄稼吞食精光。一群群灾民乞讨流浪,一批批家禽死在路旁。吕逢泰玄孙毫不犹豫,开仓放粮,送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他们在村口垒起了十个炉灶,熬汤、蒸馍,昼夜不停,发给乞讨路过的人。他们主动向本省许昌、开封等地和山东、河北等省捐粮捐款,捐小麦小米2000多担,白银近10万两。
扶危助困、救灾有功,朝廷给吕逢泰玄孙封官三品,吕家再次门庭荣耀。吕家兴盛时,生意通商四海,良田万顷,吕家有“不走人家路,不喝人家水”之说。财富日益增加,乐善济困的美名深入人心,吕家兴盛长达200余年。
通泰楼
【三】
缫丝兴,吕家兴,吕氏的家族故事,与新密的养蚕业密切相连。
新密市伏羲女娲文化传承人王执仲讲述,传说蚕姑奶奶名叫郁华子,是伏羲身边的大臣,也是传说中时玉仙圣母,她教人种桑、养蚕,抽丝做衣服,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曾向郁华子学养蚕技艺。新密养蚕抽丝有近万年的历史,米村大庙至今供奉着蚕姑奶奶的雕塑。
吕楼村的蚕丝事业,到明代中叶开始壮大。吕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吕士谦和吕堂兄弟从外地迁至密县不久,即开始经营当地传统的缫丝生意,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成为地方第一的实业家。到了清朝中期,吕氏家族将蚕丝加工推向辉煌,并向南方广泛传播。
他们在叠沟旁边、零坞河畔建起了蚕丝厂,原料有来自米村、岳村、刘寨、白寨、曲梁五个乡镇,也有从河北、山西运来的。生产的丝料制品,通过洧水、淮河进入长江,销往江南各地,其中一部分丝绸,通过海运远销到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河南省著名农桑专家王志中,长期研究后认为,丝绸产生在米村,壮大在吕楼,新密是农桑文化的发源地。2018年夏,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5位专家、教授来到吕楼考察,对吕家缫丝技艺大加赞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员董绍鹏,看到新密大庙、吕楼蚕丝生产遗迹后,喜出望外,他认为,古密县就是我国蚕丝的发源地,为古代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
密县蚕丝业发达,吕家丝绸兴隆等内容,被详细记载在清代安徽《舒城县志》和河南《密县县志》中。有趣的是,吕氏后人吕林钟,早年在舒城做县令,任上编写了一部县志,50卷70多万字,分门别类,详细分为山川、古迹、民风等自然和人文风貌。他告老返乡后,在密县地方官的诚邀下,又编写了一部《密县县志》,被当地誉为“宝书”。
民间说他“一地为官,两地写史,四袖清风留人间”。吕村村支书赵喜营解释说,吕林钟为官时,不去不该去的地方,不拿不该拿的东西,清廉为民,壮大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密密麻麻高可及腰的野草中,还存有三口古井,已300多年,吕家蚕丝厂曾经使用过,至今依然水质清澈,带着甜味。村民说,这里曾有三米宽的石拱桥,如今仅留有一米多,桥南两侧,两棵粗壮的岩柏和古槐,像是守护蚕丝厂的大将军。丝工离去,物是人非,只有潺潺流水曾为丝绸的兴旺而一路欢歌。
砖雕墀头
【四】
高高的土寨中间、最高院落月台楼一侧,叠岭东边,一个残破的窑洞十分抢眼。相传,吕洞宾在此留下了神奇故事。
周作人曾经说过:“影响中国社会力量最大的,不是孔子和老子,不是纯文学,而是道教和通俗文学。”可见道教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下层民众精神气质的巨大影响。在民间诸多的道教传说中,有关道教“八仙”的故事最为流行,而“八仙”之中,吕洞宾又最有代表性。吕洞宾的名字家喻户晓,与他相关的传说,在历代被不断改编为小说、话本、戏剧等,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吕洞宾周游天下,踪迹或隐或现,神异莫测,屡屡度化世人,道门对他的功业德行推崇备至,尊为“吕祖”。
吕洞宾本是个读书人,三举进士而不第,仍然奉父母之命赴考。成仙后,他终日混迹人间,奖善罚恶,度人成仙。他形象潇洒,性格开朗,既有“酒色财气”,又好斗气争胜,与市民阶层的性格特征有不少相似之处,因而广受欢迎。
李绍光讲述,一日,吕洞宾云游中原,远观一地形奇特,乃是八百里伏牛之余脉伏羲山,南有蜿蜒葱茏土岭,气势非凡,细看沟壑纵横,溱洧二水顺行,道途畅顺,物产丰盛。他降下云头,站立在柏树沟,东望寨东侧沟嘴上,零坞河西岸有一丛特别茂盛的崖柏,崖柏下方有孔窑洞,洞凿在崖壁上,洞口向南,被崖柏遮挡,很是幽静,窑洞前有一平台,从下边要进窑洞,必须走步梯才能达。洞口下有一花园,依零坞河而建,小巧玲珑。洞口地势颇为平坦,进洞越深,寒气越重。吕洞宾在洞中修炼数日,走出时,顿觉身轻似燕,疾步到了山下。
山下一位书生,背上生了一个茶碗大的疥疮,医治无效,不吃不喝,骨瘦如柴,家人不知所措。书生对围在床边的亲人说:“我死了,家中钱财都能舍得,唯独放不下年迈的父母……”说完泪流不止。
说话间,吕洞宾走到他的床前,拿出二张黄纸,交给他,又耳语几句,让他把纸调成泥状,敷在疥疮上。书生依方行事,第二天果然脓肿消除,恢复健康。村民们说,治疗书生的疥疮,是感念他对父母的孝心,孝可以动天,吕祖是在替天行道。
不难看出,在这个明清时期的吕洞宾传说中,高高在上的神仙,已经离开了虚无缥缈的仙界,走进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滚滚红尘。
大明洪武年间,此村被吕姓沿袭,吕姓后人称此洞为“仙祖洞”,在此供奉先祖,保佑族人平安。
也有人说,这一仙洞,其实是吕氏的障眼法,洞下有一条暗道,从吕家的后院,通向土寨顶部田野。若遇土匪,家兵抵挡不过之时,族人可从这里逃生。
通泰楼
【五】
世事变迁。近百年来,吕氏后人历经沉浮,高楼宅院残破不堪,杂草丛生,吕楼村成了一个“地少不保收,吃水人发愁”的“落后村”。几年前,吕楼附近建起了社区,村民需要入住新社区。有开发商建议,把这些古建筑群全部扒掉。吕楼村委召开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后,决定保护古建筑,走一条古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
吕楼村村支书赵喜营实地考察,几次论证,拿出一套实施方案。村民们清理古院落,恢复原始路面,将遗落的砖瓦收集起来,对每栋楼一一做了标识。86岁的吕氏后人吕全春听说要保护古建筑,二话不说,带头从居住的三进院落中搬迁出来。短短几天,暂居在古楼的村民全部搬迁完毕。
秋风凉爽惬意,吕楼村古老的房舍间,搭起一个个脚手架,人们忙得热火朝天。18个幽深的宅院,将被逐一修复,一点点还原它最初的容颜。
双福楼
(绘图:王伟宾)
《河南日报》2019 年 11 月 8 日第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