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草屋茶座>>正文
农耕生活散忆——纺织衣饰故事:雨鞋的传说
2020/09/08 庞仁甫  审核人:高明

 

夏秋时节时常下雨,有时能一连下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村里村外都是土路,雨水泡过人畜践踏,到处都是黏乎乎的泥浆。天要下雨,人要生活,雨天也要出门行走。没有橡胶雨鞋的数千年里,不得不在雨天行走的下层百姓,怎么办呢?三种办法,穿绑屐(屐,jī,用木头做鞋底的鞋,泛指鞋),穿泥屐,打赤脚。

赤脚走去,稀泥糊顺着脚趾头缝滋滋往上冒,感觉痒酥酥地蛮好玩的。不好玩的时候也很多:有时候稀泥糊里石子瓦砾垫得脚底生疼,有时候碎玻璃片割破脚,最恶心人的是路边一滩一滩雨水浸泡四下漫溢的人畜粪便,真让人实在不忍心把脚往泥糊里放。

雨天打赤脚是因为要干农活寻生活。一般农活儿一下雨就干不成了,有两种农活儿还必须下雨才能干。

5CF23

▲雨中抢插晚红薯

一种是插晚红薯必须下透雨,插在泥地里剪成段的红薯秧才能扎根成活。麦子割完了,生产队决定哪块地种晚红薯,牛把式就套犁整地,左边一犁把泥土翻向右边,右边一犁把泥土翻向左边,一来一回把麦茬地翻成一条条浅浅的红薯埂。只等天一下雨,队上劳力就赶快趁着墒情,从早红薯地里剪来红薯秧再剪成四指长一段一段芊插。稀泥地里,别说没雨鞋,就是有雨鞋穿上也没法走动干活。

A92B5

▲红薯秧

另一种是翻红薯秧。谷雨前后栽种的红薯苗儿,夏秋时节已爬出长长的红薯秧子。每下一场雨,农民们就要把红薯秧子提起来翻放在地上,防止红薯秧在泥土里扎下根来结出小红薯,分散红薯主根的营养,降低产量。红薯地沟里到处水,一踩尽是稀泥糊儿,不打赤脚做不来这活儿。

9C807
▲沤烂的脚

赤脚干这两种农活儿,正值炎热季节,脚在日头晒热的泥水里浸泡,常让人们沤烂脚趾缝。痒得钻心,又不敢用手抓。一旦抓破皮,黄水直流,久久不愈。有人拿生蒜瓣切开来擦患处止痒,有人用细碎的干土面洒在皮破流黄水的地方,都没有见效迅速的治疗办法。

绑屐是那时代土法制作的雨鞋。说白了,就是在一块脚底板大小的木板底下一前一后横着安装两块二寸多高的木头方块,用钉子固定牢靠;木板上面前后左右固定着四条细绳;雨天出门,连脚带鞋放在木板上,再用细绳捆扎牢固,就可以在泥路上行走而脚不粘泥了。这就是绑屐,绑在脚上的简易木屐。

C454D

▲绑屐

泥屐则是一种土法制作的比较高档的雨鞋。一块较厚的木板做鞋底,离地面有两三寸高,上边做成鞋靴模样,连脚带鞋穿上这木头鞋靴,即可踏着泥路出行了。这就是泥屐,穿在脚上的鞋靴状木屐。

穿上简易绑屐,人立马高了三寸多,走起路来有点踩高跷的感觉;穿上高档泥屐,脚变大了许多,走路沉重许多,仿佛戴了脚镣一般。    

 

18B9A  197DC  

14409  16126 

▲泥屐

穿着泥屐在黏性特强的泥路上走,双脚相当费劲才能一前一后运动,活脱脱木偶一般。时常还可以看到有人绑屐下面的垫高木块脱落了,两只脚不一般高,只好停下来收拾;有的靴鞋泥屐上下两半分了家,无法行走,那感觉自然没有赤脚行走那样自如随意了。当然,“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古人也有穿着木屐寻访到绝佳诗意的。

五十年代橡胶制成的雨鞋十分稀缺,一般人无缘穿着。传说我们村上一位爷爷辈人物,解放初参加西南剿匪,复员时带回一双穿在脚上轻便舒适的浅腰橡胶雨鞋,十分稀奇惹眼。遇到雨天村民邻人有大事都来借穿,村上大几百号人,就这一双稀奇雨鞋,可怜那雨鞋不多久就被穿得稀烂了。

E1F50

▲橡胶制成的雨鞋

此后许多年,村里再没有一双雨鞋了。哪像如今,村村都通水泥路,即使雨天也不必为穿雨鞋行路费心了。

 

 

 

关闭窗口